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如果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话,那么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就是当前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因此,在当前及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就业质量是当前我国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的关键一环。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质量”这个词,明确提出了“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的要求,并且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毫无疑问,就业质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的基础性条件和前提。
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劳动保护、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其中,就业岗位的稳定性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对于当前仍处在转型当中的中国而言,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依然较为频繁和剧烈的背景下,就业稳定性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中一个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就业稳定性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宏观衡量指标包括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从这几个指标来看,我国的宏观就业稳定性表现良好,劳动参与率一直保持在高位,失业率则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微观指标包括离职率、劳动合同期限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宏观就业稳定并不意味着微观就业稳定,这源于两种指标调查方法的不同,因而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可比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以微观指标来衡量的就业稳定性并不乐观。根据全球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对我国3000余家企业调研结果,2016年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高达20.8%,其中主动离职率为14.9%,被动离职率为5.9%。从行业来看,酒店行业员工离职率最高(43.4%),互联网次之(36%),地产、零售、物流和消费品行业的离职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前程无忧发布《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员工整体流动性明显上升,平均离职率为20.1%。其中主动离职率整体达到16.0%,被动离职率为4.1%。从各行业员工离职率来看,高科技、制造业、消费品行业的员工离职率依然较高,分别为25.1%、24.4%和21.1%。
在我国,大量的研究表明,农民工是就业不稳定的主要群体。考虑到农民工数量达到近3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主力军,农民工的就业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2016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中,没有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分别为57.2%、58%、56.2%、56.1%、58.7%、58.6%、60.3%、64.9%。其中,从2012-2016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比例分别为17.8%、14.3%、14.6%、13.6%、12%。没签劳动合同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例不断下降,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除了农民工群体外,效益不佳的民营企业中的城镇职工、刚毕业的大学生、大中城市中的无本地户籍的白领,也都是就业不稳定的重点群体。
导致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企业不景气、就业环境与条件变差。有两个倾向需要予以重点关注:一个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倾向,由于惠农政策的拉力以及城市往外的推力作用,农民在选择进城务工和回乡就业上变得更为犹豫,这加大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的波动性以及加快城市化的周期。另一个是当前应该特别关注新经济产生的新就业形态中就业不稳定的问题。虽然新经济带来了很多新岗位,比如电商从业人员、快递员、共享经济从业人员(比如共享单车维护人员、滴滴车从业人员)等等,但也同时在消灭很多传统岗位,并且由于发展模式尚未成型,给稳定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需要指出的是,就业稳定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结构性变革,也不意味着在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中稳定,它必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得到不断地优化。就业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要紧紧围绕着经济发展目标,继续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抓住就业稳定性这个“牛鼻子”,在不断扩大就业的同时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让全体劳动者有一个稳定的饭碗、这既是保住就业这个民生底线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本质内涵。